
故事?
三十年奶香漫巷陌
一輩子情誼暖街坊
全媒體記者 黃蘭清 文/圖
11月15日下午5點,躍進村街道堰興社區路口,響起一聲帶著重慶人爽朗勁兒的吆喝:“打牛奶了!”街坊們一聽便知,是賣了三十年牛奶的古天芬來了。
1995年,古天芬跟著丈夫在八橋鎮雙山片區養奶牛、賣牛奶。“每天下午4點半,我倆推著裝滿鮮牛奶的鐵皮桶出門,5點準時到各自的點位售賣,每天可以賣90斤牛奶。”52歲的古天芬告訴記者,奶桶是厚鐵皮制作的,裝滿奶沉得壓手,走起來“哐當”作響,跟吆喝聲湊一塊兒,老街坊閉著眼睛都知道賣牛奶的來了。
十年前,古天芬夫妻倆將牛奶場搬去沙坪壩歌樂山,農場規模擴大,奶牛從十幾頭增至三十幾頭。如今,她和丈夫各自能賣150斤牛奶,即便如此,他們依舊堅持下午4點半前將鮮奶運下山,五點準時到點位,從未遲到。通常到晚上7點半,300斤鮮奶便銷售一空。
“古嬢嬢,來5斤牛奶喲!”巷口的張玲玲提著自家舊奶壺,笑盈盈地走來。古天芬熟練地掀開鐵皮桶蓋,白花花的鮮奶泛著細密小泡,清甜的奶香瞬間彌漫開來。這樣的場景,在躍進村街道路口日日上演。古天芬記憶力超棒,哪家習慣買3斤、哪家愛自帶容器,她都門兒清。要是街坊忙著接孩子,提前在微信上知會一聲,她便用袋子裝好奶,穩穩放在鐵皮奶桶旁的小凳上,等人來取。“幾十年的老街坊啦,不用多啰嗦,彼此心里都有數。”古天芬笑著把奶壺遞給客人,話語里滿是溫情。
有人問她,搬去沙坪壩了還來回跑十幾里賣牛奶,值不值?她笑著回應:“咋不值!我結婚就在這里賣牛奶,三十年過去了,我的大女兒都成家了。我和街坊們看著彼此的孩子成長、成家,情誼深厚。這份情,就值我跑這一趟!”
傍晚的夕陽斜落在鐵皮桶上,映出一圈柔和的暖光,那聲清亮的“打牛奶了”,又在路口輕輕散開,陪著街坊們,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平凡的時光。

故事?
麻糖聲聲寄情長
老人悠悠釀甜香
全媒體記者 朱晨鷺 文/圖
“賣麻糖,賣麻糖咯……”11月15日晚上7點,在九宮廟步行街一條小巷里,一聲聲質樸的吆喝聲傳來,似一首古老的歌謠,喚醒了兒時的記憶。67歲的羅志高背著竹簍,慢悠悠地走到一家餐飲店門口。他熟練地拿出小榔頭和扁口鐵片,將鐵片對準顧客選中的生麻糖邊緣,手腕輕輕一抖,小榔頭輕擊鐵片彎頭。“啪”的一聲輕響,麻糖順著裂紋裂開,再用鐵片一刨,便精準落入油紙袋中。
三十多年前,羅志高還是四川隆昌鄉下的莊稼漢,看著父親熬的麻糖在村里大受歡迎,便跟著學起了手藝。后來跟著妻子定居大渡口區,羅志高便背著竹簍開始沿街叫賣。“那時候交通不便,全靠兩條腿,一天走幾十里路是常事。”羅志高回憶,90年代初,逢年過節時,竹簍里的麻糖根本不夠賣,大人買去泡咸菜,小孩圍著竹簍要白麻糖。
當下,買麻糖的人少了,可羅志高依舊每日出攤。他背著竹簍,穿梭于大渡口區、巴南區、九龍坡區。從青蔥小伙到白發老人,竹簍幾經更換,布鞋磨破無數,但麻糖的醇厚味道始終如一,傳統制作手藝也始終堅守如初。
“現在麻糖每兩賣3元,雖然不算便宜,但保證味道如初,食材也絕對放心。”羅志高說,為了守住這份地道口感,他每周都要回一趟四川老家,用當地產的麥子、紅薯等新鮮食材,親手制作十多斤麻糖。“只有老顧客懂生麻糖泡咸菜的妙處,白麻糖大家也多是買著回味舊時光,可我不能丟這手藝。”羅志高感慨道,雖然父親已經走了,自己守著麻糖,就像守著一份念想。
晚上10點,夜色漸濃,步行街的游客慢慢散去,羅志高收拾好工具,背著竹簍往家走。“賣麻糖,賣麻糖”的吆喝聲漸漸遠去,卻在老街的夜色里留下了綿長的甜。這聲吆喝,這份手藝,不僅是羅志高的生計,更是一代人舌尖上的記憶,甜了時光,暖了人心。

故事?
走街串巷擦皮鞋
知足日子暖心窩
全媒體記者 高祎恩 實習生 陳雨昕 文/圖
“擦皮鞋咯……”11月16日清晨,在春暉路街道金橋路街邊,60歲的譚碧秀準時響起熟悉的吆喝聲。這位街坊鄰里公認的“流動”擦鞋師傅,背著工具箱穿梭在街巷的身影,早已成為當地一道熟悉的風景。
自1988年背井離鄉來到這里,一把毛刷、一盒鞋油,便是譚碧秀闖蕩半生的全部家當。30多年前,來自四川遂寧的譚碧秀,懷揣著為家人創造更好生活的憧憬,毅然奔赴大渡口區。初到此地,她在農貿市場賣菜,后因擦鞋行業門檻低、收益快,便轉行,成了老顧客心中的“擦鞋地標”。
“剛開始擦鞋只要1元,現在漲到3元,都是老顧客認可的實在價格。”譚碧秀說。記者看到,譚碧秀的工具箱雖不大,卻收拾得井井有條:大小毛刷分置兩側,黑棕兩色鞋油碼放整齊,干凈棉布疊成方塊,木質踏板展開即穩,甚至備有翻毛鞋護理噴霧,細微需求皆考慮周全。
每天早上8點,她準時出現在街邊,支起踏板便開始了一天的營生。有人駐足詢價,她便笑著掀開工具箱,麻利地接過鞋子:軟毛刷細細刷去浮塵與鞋縫碎屑,蘸取鞋油以打圈方式揉進皮革紋理,再用拋光布來回擦拭出溫潤光澤,最后干布順紋摩挲,陳舊皮鞋瞬間锃亮如新。
直到晚上6點,她才收拾工具準備收攤。一天下來雖僅服務幾位顧客,但細致手藝與公道價格讓她積累了不少回頭客,常有老顧客繞路而來,還主動介紹朋友。
談及家庭,譚碧秀臉上滿是欣慰:“兩個兒子早已成家立業,孫輩們與她同住。雖說掙得不多,但每天過得踏實、舒心,這樣的小日子我們挺知足!”
三十余載寒來暑往,譚碧秀的雙手因常年勞作愈發粗糙,卻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忱。她以巧手維系家庭,用堅守詮釋勞動者尊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