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媒體記者 黃蘭清 文/圖
“終于拿到錢了,近一年懸著的心,可算踏實了!”11月10日上午,在躍進村街道“躍·和萬家”調解室內,市民馮林(化名)和59名工友緊緊攥著裝著工資的塑料袋,臉上滿是喜悅之情。這場涉及60名工人、拖欠近一年的300余萬元工資糾紛,在街道“躍·和萬家”調解品牌的推動下,僅用3天便圓滿化解了。

據悉,這60名工人均來自躍進村街道轄區內一家建設公司。此前因企業資金周轉不暢,近一年的工資始終未能按時發放。眼看年關臨近,家庭開支壓力陡增,工人們多次與企業協商無果,情緒愈發激動。躍進村街道司法所了解情況后,立即啟動“復雜糾紛聯動調”機制,迅速聯合勞動監察部門、工會及專業律師組成專項調解組,主動介入糾紛處理。經過3天時間反復溝通與協調,企業最終承諾一次性支付拖欠的300余萬元工資,并在約定時間內將工資足額發放到每名工人手中,一場勞資糾紛就此平息。
“這是我們‘躍·和萬家’調解品牌‘多元共治、源頭化解’理念的具體實踐。”躍進村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,作為重鋼職工及家屬的主要居住地,街道轄區長期呈現“特殊人群多、老年人多、老舊房屋多”的特點,人員結構復雜,婚姻家庭、鄰里關系、物業糾紛等矛盾頻發。今年以來,躍進村街道創新打造“躍·和萬家”調解品牌——“躍”取自街道名稱,“和”以“和氣、和諧”為宗旨,既強調通過調解化解矛盾、修復關系,更傳遞“調解服務深入萬家燈火”的人文溫度,通過機制創新與特色載體,為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筑起堅固防線。
為破解基層矛盾“發現難、介入難、化解難”的問題,躍進村街道打破傳統“坐堂問診”模式,建立“排查—分流—調解—回訪”全鏈條機制。在排查預警環節,街道將轄區劃分為56個網格,每個網格配備1名網格員與1名調解信息員,實行“每日巡查、每周匯總、每月研判”制度,重點排查高頻矛盾與涉企、涉眾型潛在風險;同時依托基層智治平臺,網格員可實時上報糾紛線索,系統會按“緊急、一般、潛在”自動分類標注,司法所則根據線索等級快速響應——緊急糾紛2小時內介入,一般糾紛24小時內對接,潛在糾紛72小時內上門評估。矛盾類型不同,調解方式也需“量身定制”。
與此同時,躍進村街道還推行“分級分類”調處機制,讓糾紛化解更高效:對鄰里口角、小額賠償等事實清楚、爭議不大的簡易糾紛,由網格員、樓棟長、黨員志愿者等“網格N力量”當場調解,平均耗時不超1小時,居民滿意度達98%;對涉及多部門、跨區域的復雜糾紛,啟動“司法所+職能部門+法律顧問”聯動機制;對涉法涉訴、歷史遺留的疑難糾紛,則依托由退休法官、律師、老干部等20余人組成的“疑難糾紛專家庫”,實行“一案一專家”破解……
除了機制保障,躍進村街道還培育特色調解載體,讓服務更貼民心。其中,“謝大姐解憂橋”便是居民口中的“家門口和解站”——由退休社區書記謝瑜擔任調解員,憑借威望高、熟社情的優勢,用“拉家常”的方式化解鄰里、物業糾紛190余起,化解率達99%。
如今,“躍·和萬家”調解品牌已成為躍進村街道基層治理的“金名片”。截至目前,該品牌已提前介入矛盾糾紛100余起,化解各類糾紛300余起,用有速度、有溫度的調解,讓轄區更和諧,居民生活更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