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媒體記者 高祎恩實習生 陳雨昕
在茄子溪街道四達路的一條老街巷中,一間不足十平米的修表店隱匿于市井煙火之間。玻璃柜臺內,螺絲刀、放大鏡等修表工具擺放得整整齊齊,表店老板正手持鑷子,小心翼翼地拆卸著一枚機械表的機芯。

1970年出生的劉代九,與修表的緣分始于家庭熏陶。“父親是修表師傅,小時候看他拆表、洗油,覺得比玩玩具有意思。”55歲的劉代九告訴記者,15歲那年,他正式跟著父親學藝,歲月在他的指尖留下厚繭,也賦予他一項獨特本領——僅憑聽表聲,便能精準判斷故障所在。
學藝有成后,劉代九背著工具箱,在解放碑擺起流動攤位,成為當時街頭常見的“修表郎”。“那時候解放碑人來人往,每天能接幾十單生意,修表不僅是謀生,更是和不同人打交道的樂趣。”
后來,劉代九在大渡口區定居,并在茄子溪街道租下一間門店,就此開啟了自己的修表生涯。
劉代九投身修表行業30余年,他親眼見證了行業變遷:“特種行業”標簽褪去,轉型為服務行業。即便如此,他始終堅守純手工修表。這些年,顧客送來的手表款式愈發多樣。同時,他也親歷修表價格隨時代而變。為精進技藝,他特意拜上海修表師傅為師,在日復一日的鉆研中,不斷提升著自己的修表水平。
“30年前,給手表做一次保養僅需1.5到2元。”劉代九回憶,隨著時光流轉,保養價格也水漲船高,如今國產手表保養要50至100元,國外手表保養則需100至150元。不過,價格變動并未影響劉代九的口碑,老顧客一直認定九九鐘表店。
如今,劉代九的客源范圍越來越廣,覆蓋了渝北、沙坪壩等多個區域。不少人通過地圖搜索找到這里,每月約有200名顧客慕名而至,其中多數都是追隨多年的忠實顧客。
在眾多顧客中,一位來自上海打工者的故事,讓劉代九一直難以忘懷。“大概1995年,一名上海小伙子來店里修表,說是祖傳的老上海牌手表,不小心摔停了。”劉代九花了一下午時間拆洗機芯、更換受損零件,不僅修好了手表,還免費做了保養。此后三年,小伙子每隔幾個月就會來店里,有時修表,有時就單純順路聊聊天。后來,小伙子帶著手表來做最后一次保養,說自己要回老家發展了。“他說這表不僅是計時工具,還裝著在重慶打拼的回憶,讓我一定幫他好好保養。”劉代九至今記得,小伙子離開時反復叮囑,那份對老物件的珍視,讓他更堅定了把修表手藝做下去的決心。
劉代九對待每一塊手表都格外認真,先詳細了解故障情況,再用放大鏡細致觀察機芯,洗油、檢查配件、調試走時等步驟層層推進、一絲不茍。除了基礎的保養服務,他還能提供表帶、電池、外殼更換等專項服務。“機械表機芯包含數百個零件,稍有裝配失誤就會影響走時精度。”劉代九直言,修表既是技術活,更是良心活,即便再小的零件,也堅持選用合格產品。
目前,劉代九收了八個徒弟并傾囊相授修表技藝。關于店鋪傳承,他計劃再經營五年便退休,將店鋪托付給可靠的徒弟。“盡管當下年輕人多依賴手機計時,但仍有不少人重視手表的情感價值,這也是我堅守這門老手藝的初心與意義。”
三十載春秋更迭,無數鐘表在九九鐘表店“起死回生”,靜靜鐫刻下這座城市的歲月痕跡。于快節奏的當下,這間藏于老巷的修表店,似時光驛站,留存著手藝溫情,也滿含對舊時光的深情堅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