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媒體記者 文 琰實習生 陳雨昕 文/圖
清晨5點40分,新山村街道文體路東風菜市場旁的特色豆花面館已亮起暖燈。今年40歲的卓天華系著圍裙,將剛磨好的豆花舀進瓷碗,白嫩的豆花在碗中輕顫,澆上一勺秘制辣椒油,香氣令人垂涎欲滴。從2013年攜妻子汪啟英從長壽區來到大渡口區,這位面館老板已在這個街角堅守了12年,把一碗豆花面煮成了大渡口市井煙火里的美食。

2013年來到大渡口區,卓天華的面館僅有4張木桌,墻面簡單刷著白漆,唯一的底氣是“選好料做好面”的執念。“我家三代都是做餐飲的,之前我也在深州、新疆等地闖蕩過。剛來大渡口時就想用手藝謀生活,讓日子安穩下來。”卓天華回憶道。
創業初期的艱辛,至今仍是卓天華夫婦難忘的記憶。開店首日,他們剛買回來的豆花機器就不慎打壞了,夫妻倆來不及慌亂,立刻拿著豆子趕往農貿市場,靠著手工磨豆、現點豆花,硬是撐過了最手忙腳亂的開端。“那時候店里就我們兩個人,每天很早起床備料,晚上收攤也要八九點,累得倒頭就能睡著。但只要看到客人吃完說‘再來一碗’,就覺得所有辛苦都值了。”回憶起那段日子,汪啟英笑著說。
為了把豆花面的味道做“絕”,夫婦倆成了最較真的“研究者”。辣椒要分麻辣與香辣兩種,滿足不同食客口味;花椒專門去挑選采購,確保每一口都麻得地道;就連佐面的榨菜,也反復嘗試多個品種。脆爽的口感與軟嫩豆花、勁道面條形成絕妙搭配,成了顧客口中“點睛之筆”。
這份用心讓小面館名聲漸漸打響,從四張木桌擴展到十余張桌子,營業時間店里總是坐滿食客。有搬去外地的老顧客,每周都會特意繞路來吃一碗;還有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,回來第一站就直奔面館。如今,卓天華與汪啟英在廚房忙活兒,他們的父母則幫忙擇菜、端面,一家人分工默契。
因始終堅守品質,在第二屆中國(重慶)小面文化節上,卓天華夫婦經營的特色豆花面店獲評體驗門店。如今,那塊象征認可的牌匾醒目地掛在店門口,成了小店品質的有力見證,也讓老顧客向新食客推薦時更有底氣。卓天華望著牌匾,難掩激動與自豪:“接到通知那一刻,感覺多年堅持都值了!”
最近,卓天華從媒體上得知,大渡口區即將舉辦2025重慶小面推廣消費季暨第五屆重慶小面文化節。他趕忙將這個消息分享給全家人。回想初來乍到,不過是為了糊口,如今看到大渡口區把小面發展成大產業,他信心倍增。“現在不只是謀生,我要把這家店打造成家族事業,讓它一直傳承下去。”卓天華一邊擦去手上的面粉,一邊目光堅定地說。
如今,卓天華一家在大渡口區租房生活。12年時光,他們早已把這里視作故鄉。他滿心期待著,等生意再穩定些,就在這里買房,真正扎根,讓孩子們在這座城市幸福生活。一碗豆花面,暖了食客的胃,更如紐帶,讓外來家庭在大渡口區覓得好歸宿、燃起新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