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媒體記者 黃蘭清 文/圖
一個黨員,就是一面旗幟。在茄子溪街道,一個黨員還發展成為一個“代辦點”,專為所轄社區居民分憂解難。

今年72歲的劉蘭菊,第一個報名加入黨員“代辦團”。人代辦、跑腿很辛苦,大家擔心她身體吃不消,勸說她別累著自己。劉蘭菊卻說:“別看我已經70多歲了,可我精神十足、身體狀況都不差,請組織上看我服務效果吧!”
很快,她就接到了第一項“代辦任務”。一天,家住新港社區的八旬獨居老人王奶奶,向劉蘭菊吐露了心事:“這些年我攢了點養老錢,我就一個人,錢放家不放心,也怕萬一犯糊涂了管不好,想存起來也不明白咋存,出門腿腳還不方便……”
劉蘭菊一邊安慰,一邊亮身份:“老姐妹兒,有啥事別犯愁,我幫你,我是街道黨員‘代辦團’的成員,如果你放心的話,我陪你一起去銀行存。”這可說到了王奶奶心里:“瞧你這話說的,有啥不放心的,那真是太好了!”說完,王奶奶帶上身份證和存款,與劉蘭菊一起到銀行去了。
這樣的暖心場景,在茄子溪街道時常上演。為破解高齡老人、獨居老人、殘疾人等特殊群體“辦事難、跑路難”的痛點,街道依托“在職黨員報到”制度,組建起一支由56名黨員骨干牽頭的黨員“代辦團”。該團隊先通過社區網格員逐戶摸排,建立起涵蓋需求類型、辦理事項、聯系方式的特殊群體服務臺賬,再根據臺賬“接單上門”——小到醫保繳費、證件代領,大到社保認證、政策咨詢,全程代辦各類政務服務。今年以來,黨員“代辦團”根據所轄社區任務清單,已累計服務超400件事項。
“其實,黨員‘代辦團’志愿服務受益的不僅是群眾,黨員們同樣在奉獻中得到了自我的提升。從生活的小事緊要事出發,將心比心,為身邊人解憂解燃眉,于我而言自然是樂意之至,無需言謝,一個舒心的微笑足矣!”35歲黨員冷雪如是說。
而黨員“代辦團”,只是茄子溪街道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街道黨工委緊扣“紅色鑄魂、服務連心、治理增效”三大主線,一邊創新黨員教育載體,讓理論學習“活”起來;一邊延伸民生服務觸角,讓實干擔當“實”起來,逐步構建起“黨員帶頭、群眾參與、共建共享”的基層治理新格局。
服務群眾的腳步,從未止于“代辦”。茄子溪街道在所轄社區設立“紅色議事廳”,由黨員牽頭組織“鄰里議事匯”——電梯更換的方案怎么定、停車泊位如何規劃、社區環境怎么整治,居民們圍坐在一起各抒己見,黨員則當起“協調員”“監督員”,推動問題從“議”到“辦”。如今,已有1個社區順利實現24部“老電梯”換新,2230余戶居民“垂直出行”更安心;3個社區通過議事制定的停車管理方案,讓“停車亂”問題得到有效緩解。與此同時,街道將黨組織建在網格上,劃分出50個黨員責任區,160余名黨員下沉網格兼任“網格員+黨員聯絡員”,實現“小事不出網格、大事不出社區”,真正打通服務群眾的“最后一米”。
在黨員教育上,茄子溪街道打破傳統“會議室黨課”的局限,打造“行走的黨課”品牌,讓教育走出課堂、走進實踐。在職黨員、退休黨員主動認領“街巷長”“樓棟長”職責,帶動220余名群眾加入志愿隊伍,形成“黨員帶頭、群眾響應”的良好氛圍。下一步,茄子溪街道將積極探索“黨員主動報道+志愿者加入”服務新模式,不斷提升服務群眾的精細化、特色化、常態化,力求服務更為“精心”、群眾更感“暖心”、為民服務更顯“初心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