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中展現大渡口新作為

(全媒體記者 朱晨鷺 文/圖)近5年,大渡口區累計投入衛生健康事業經費25.89億元,其中,累計投入慢病防控經費5600余萬元;累計引進博士等高層次醫學人才38人,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;新增三級醫院2家,每千常住人口執業(助理)醫師數從3.41人增至4.16人;累計創建甲級基層醫療機構4個、建成標準化家庭醫生驛站6個、嵌入式健康微驛站28個,“15分鐘健康服務圈”實現全域覆蓋……自2012年成功創建首批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以來,大渡口區始終將慢性病防控作為民生工程的核心任務,構建了“政府主導、部門協作、社會參與”的長效防控機制,全區人口吸引力不斷增強,結構持續優化,為健康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。
在這樣的健康保障體系下,慢性病患者的生活正發生著細微卻深刻的改變。
家住八橋鎮鳳陽社區居民黃景貴今年69歲,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,過去每次去不同醫院復診,都要帶齊厚厚一沓檢查單,醫生調閱過往病史也得花上不少時間。自從社區工作人員幫他創建了“一人一碼一檔”,情況徹底變了——黃景貴在手機上打開“渝悅?健康一生”應用,掃碼就能調出自己電子健康檔案,從歷年的血壓血糖監測數據,到每次的用藥記錄、檢查報告,一目了然。
“以前總擔心記不清血糖峰值,現在打開APP就能看,自己在家測完數據也能手動上傳,還能收到醫生的用藥提醒。”黃景貴說,如今,他每天都會通過應用查詢自己的健康數據,結合醫生建議調整飲食和運動,真正實現了健康自我監控。
據了解,大渡口區通過深化數字治理,依托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化的智能公共數據平臺,建成“三醫”協同數據專題庫。同時,創新“一人一碼一檔”管理模式,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實行新建、更新、轉遷“四統一”管理,居民可通過“渝悅?健康一生”應用自主查詢全生命周期數據。同時,大渡口區推行“健康行為換服務”機制,依托“健康一生”數字化平臺建立個人健康賬戶,居民通過日常健走打卡、線上健康知識學習與答題累積積分,還可兌換健康體檢、家庭醫生簽約延伸服務等健康權益,目前已累計帶動超10萬人次參與自主健康管理,進一步實現慢性病管理從“被動就醫”向“主動預防”的轉變。
創新應用可穿戴設備、物聯網監測及AI分析技術,形成“監測-預警-干預”閉環管理;構建“防溺水智慧監測預警系統(無人機巢)”,對轄區水域進行24小時動態監控;創新構建“環境重塑+智慧賦能+全齡友好”的健康支持生態,全區綠化覆蓋率達51.22%,打造健康主題公園3個、健康步道12條,實現健康環境全齡覆蓋;構建“上下同步、內外兼修、點面結合”職業病防治體系,獲評全國第四批健康企業建設行政推廣優秀案例;1名職工獲評國家衛生健康委“職業健康達人”稱號,創建健康企業13家……從數字賦能健康管理,到科技守護公共安全,再從打造全齡友好的健康生態,到筑牢職業健康防護網,大渡口區正以多維度、立體化的舉措,構建起全鏈條健康保障體系。
這份健康答卷的“含金量”,也正被一組組攀升的民生數據精準印證。
近年來,大渡口區關鍵健康指標持續向好,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19年22.90%躍升至2024年35.21%;人均期望壽命從2019年78.05歲提高到80.65歲。2024年,高血壓、糖尿病規范管理率均達80%以上;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均高于全市近10個百分點;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從2019年12.31%下降至2024年的8.37%。
區衛生健康委負責人表示,接下來將持續深化改革,推動慢病防控提質升級,健全長效機制,動態修訂慢病防控規劃,完善監測指標體系,以評促建;推進智慧賦能,升級區域健康信息平臺,整合多源數據構建健康畫像與風險預測模型,推廣“AI+慢病管理”工具;深化醫防協同,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,優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;推動全民參與,創新健康教育形式,做強“玲玲姐講師團”品牌;加強示范引領,升級“健康食堂”等現有品牌,探索職業人群健康等新興領域防控,推廣慢病防控“大渡口經驗”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