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媒體記者 張永香 文/圖
近日,數字重慶建設應用場景大賽2025年第三季度評選結果揭曉,一份來自基層的“數字治理”樣本脫穎而出——八橋鎮“全域風險管控”應用場景成功入選“應用場景領跑者”鎮街榜單。這不僅是一項榮譽,更是對八橋鎮在破解超大型社區治理難題道路上,勇于探索、善于創新的生動注腳。

八橋鎮,一個承載著14.5萬常住人口的鎮街,占全區總人口近三分之一。龐大的人口基數,在帶來發展活力的同時,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治理壓力:服務主體多、監管場景多、矛盾糾紛多,而與之相對的,卻是市場主體風險精準防控難、重點區域風險實時感知難、突發事件快速響應處置難的“三難”窘境。
如何將千頭萬緒的治理需求化繁為簡?如何將看不見的風險轉化為可防可控的精準靶點?這成為擺在八橋鎮面前一道必須解答的時代考題。
破局之道,始于技術賦能。“我們系統分析了過去5年轄區的高頻風險事件,深度依托全市‘141’基層智治平臺,打造了‘全域風險管控’這一綜合場景。”八橋鎮相關負責人介紹,該場景貫通市級應用7個,調用平臺AI賦能組件4個,配置多跨事件預案13個,建成以來風險管控能力得到極大提升,實戰效果逐步凸顯。
走進八橋鎮指揮中心,巨大的電子屏幕上,“涉企風險防控、住宅小區防控、自然災害防險、重點人員防護”四大子場景清晰羅列,每個子場景上動態跳躍的風險提示條,實時展示著風險狀態與管控進展,讓以往分散、隱匿的風險變得一目了然。在涉企風險防控這一子場景中,八橋鎮的實踐尤為亮眼。特別是在“渝悅·信用”評級體系的基礎上,疊加市場主體風險評價因子,并借鑒浙江的先進經驗,率先構建了“社會信用評級+基層風險評價”體系,動態生成“紅黃綠”企業三色風險圖譜。
對于低風險企業,八橋鎮通過城市治理最小單元,借助AI企業畫像和AI問策工具,精準匹配惠企幫扶政策,更多地開展走訪、勸導和服務,真正做到“無事不擾”;對于高、中風險企業,則通過“雙隨機一公開”智能生成執法計劃,每季度分別按25%、10%的比例開展“綜合查一次”“一次查綜合”,并借助AI工具對執法事項進行復盤。
這一改革讓八橋鎮成為全市AI+“信用+執法”綜合場景建設的唯一試點鎮街,而且有效解決了“信用+執法”在基層落地難的問題,為轄區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。
“以前遇到監管檢查,有時一個月要跑好幾趟,現在有了‘紅黃綠’三色標簽,我們這種低風險企業,一年到頭基本‘無事不擾’,還能精準收到政策幫扶信息,真是省心又暖心!”在八橋鎮經營一家機械加工企業的王先生,對鎮里的“全域風險管控”場景贊不絕口。
此外,在自然災害防控領域,八橋鎮在已征未用地、森林防火區、易澇點等高風險區域布設感知設備,實現了風險動態一屏統攬。回顧9月22日榮盛城車庫進水事件,從暴雨預警、水位報警觸發,到物業“3分鐘力量”先期處置,社區“5分鐘力量”支援,鎮級“15分鐘力量”全面接管,并協調區級力量增援,直至險情解除,整個過程環環相扣、高效有序。數據顯示,八橋鎮住宅小區火災起數同比下降46%,露天焚燒下降82%。
智慧治理的最終落腳點是人民。在住宅小區防控子場景建設中,八橋鎮采用“政府主導+市場化投資”模式,引入第三方企業無償投入,實現了對消防通道占用等9類安全隱患的實時感知預警。目前,該模式已在八橋鎮14個安置房小區和3個商品房小區全面推開,閉環處置預警事件1654個。“上個月我家老人忘記關煤氣,報警后社區幾分鐘就到了,太貼心了!”市民張女士感慨道,這種基于數字技術的精準服務,讓社會治理充滿了人性的溫暖。
據統計,“數字治理”樣本脫穎而出——八橋鎮“全域風險管控”應用場景運行以來,推動風險事件響應效率平均提升35%,風險事件總數環比下降28%。這些亮眼的數據,不僅彰顯了八橋鎮在智慧治理方面的創新成果,更為其他鎮街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提供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