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媒體記者 朱晨鷺 文/圖
從晨曦微露到萬家燈火,從數九寒冬到三伏酷暑,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,總有環衛工人們的身影。他們不顧風雨、不畏辛苦,默默堅守在清掃保潔、垃圾收運、廁所清潔等崗位上,用雙手守護著城市的潔凈。



在10月26日“中國環衛工人節”到來之際,記者特意聚焦大渡口區內清掃保潔、垃圾收運、廁所清潔崗位的環衛工人,記錄下他們平凡崗位上不平凡的堅守,致敬這份默默奉獻的光輝。
楊得敏:每天步行超3萬步
“唰——唰唰——”清晨5點,春暉路上的掃地聲格外清晰,成了喚醒城市的第一聲“鬧鐘”。44歲的楊得敏推著清掃車,開始了一天的忙碌。
“春暉路商鋪密集、人流量大,必須趕在早高峰前把路面清掃干凈。”說話間,楊得敏彎腰摳出了路邊磚縫里的煙頭。作為清掃保潔班班長,她負責的區域涵蓋春暉路、金橋路、西城大道等10余條線路,總長超10公里,每天步行超3萬步。
記者注意到,楊得敏指關節處布滿泛白的老繭,尤其是右手食指和中指關節處,老繭邊緣還帶著些許開裂的細紋,摸上去硬邦邦的,像貼了層粗糙的砂紙。她下意識地用左手摩挲著右手的老繭,笑著打趣:“這都是我的‘老伙計’了,天天握掃帚、攥鏟子,剛開始磨得鉆心疼,后來慢慢長了繭,現在沒這層繭子,握東西都覺得不踏實。”
17年的一線堅守,讓楊得敏練就了一套又快又好的清掃基本功:毛掃帚專攻路面大垃圾,自學自扎的花掃帚用來清理地面灰塵,就連閑置的鍋鏟、自制的竹夾也都成了她清理衛生死角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“其實苦點累點都不怕,最怕的是不被理解。”楊得敏嘆了口氣說,上個月,一家新開餐飲店的店員總把垃圾隨手扔在路邊,她上前勸說,對方卻不耐煩地懟道:“不扔垃圾,你們環衛工人不就失業了?”
面對誤解,楊得敏沒有爭執,只是每天主動幫店家將垃圾送到指定收集點。兩天后,店員紅著臉找到她道歉,之后還帶頭做好垃圾分類。“人心都是肉長的,多份耐心總能換來理解。”楊得敏說。如今,她負責的區域95%以上路面每平方米灰塵重量不超過0.5克——這個外人看不懂的“硬指標”,是她用雙腳丈量、用雙手打磨出來的潔凈勛章。
17年來,楊得敏多次獲得優秀員工獎,還先后獲評“最美環衛工人”“重慶市勞動模范”等榮譽,在平凡崗位上“掃”出了屬于自己的閃光人生。
張普會:堅守17年護公廁潔凈
另一邊,文體路上的公廁也在清晨5點準時亮起了燈,62歲的張普會也隨之開始了一天的清潔工作。從2008年至今,她每天堅守在公廁保潔這個崗位上,全年無休。“公廁是城市的‘窗口’,必須保持干凈整潔。”這是她常掛在嘴邊的話。
張普會負責的文體路、順祥壹街區公廁,每天人流量超200人次。為了不影響市民使用,她摸索出“錯峰作業”模式:清晨5點到6點、晚上7點到9點,趁人流量較少時開展深度清潔;白天則隨時巡查,及時清理垃圾、補充洗手液。“地面不能有積水,便池要一客一沖,垃圾桶不能超過三分之二滿。”這些細節,她記得清清楚楚,也落實得一絲不茍。在她的精心打理下,兩座公廁常年保持著清爽整潔的狀態。
不過,工作中也會遇到棘手事。前段時間,幾位菜農經常來公廁洗菜,菜葉、泥土散落一地,地面濕滑難行,影響其他市民使用。張普會沒有直接制止,而是先默默打掃干凈,再主動和菜農溝通:“我知道種菜不容易,可這公廁地面滑,萬一摔著了多不值當?而且菜葉堵了下水道,廁所就沒法用了,大家都不方便……”聽著她誠懇的勸說,菜農們的臉色漸漸緩和,連忙表態:“是我們考慮不周,以后肯定不來這兒洗了,不給你添麻煩,也不給大伙添堵。”
如今,張普會負責的公廁成了周圍市民公認的“最干凈廁所”,來往市民無不稱贊。“看到大家滿意的笑容,我就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。”張普會笑著說,眼角的皺紋里,藏著滿滿的踏實與欣慰。
鮮川:每晚清運近10噸垃圾
晚上10點,大渡口區的街道漸漸沉寂,54歲的鮮川卻剛掀開垃圾清運車的駕駛室門。橙黃色的車燈劃破夜色,他握著方向盤的手穩而有力,開啟了又一個長達8小時的夜間工作。
“晚上車少,清運效率高,還不影響市民出行。”鮮川說。8年來,他始終堅守在夜間清運崗位上,負責的躍進村街道、茄子溪街道等區域分布著10余個垃圾收集點,每天近10噸生活垃圾必須日產日清。凌晨2點是最困的時刻,眼皮像灌了鉛似的往下沉。鮮川會把車停在路邊的休息點,喝一口公司提前備好的熱茶,靠著座椅瞇一會兒。“公司不僅規定了每工作3小時可休息20分鐘,還在每個垃圾點放了保溫桶。”這份貼心,總能讓他覺得大半疲憊都被抵消了。
夏天的夜晚最是煎熬。垃圾在高溫里幾小時就變質發臭,即便戴著厚厚的口罩,刺鼻的氣味仍能鉆進鼻腔。一次清運小區垃圾時,獨居老人李婆婆提著一袋變質的剩菜追了出來,不小心灑落了一地。鮮川忙接過老人手里的袋子,又順手把灑落的垃圾清掃干凈,笑著寬慰:“婆婆,沒關系、不著急,您腿腳不便,我來收拾就好。”那天他的衣服濕了又干、干了又濕,后背的鹽漬印疊了一層又一層。
當第一縷陽光灑在清運車上時,鮮川剛好完成最后一個垃圾點的清運。他停下車,望著干凈整潔的街道,眼里滿是自豪:“雖然辛苦,但每天天亮看到這樣的清爽街道,心里特有成就感。”8年來的每個夜晚,他用車輪丈量著城市的角落,用汗水換來了街道的潔凈,成了夜幕下最溫暖的“城市清道夫”。
記者手記
大渡口:暖心守護“城市美容師”
楊得敏、張普會、鮮川的日常,正是大渡口區750余名環衛工人的縮影。他們頂著酷暑、迎著寒風,日復一日穿梭在街頭巷尾,用雙手創造出潔凈優美的城市環境。這份堅守,也被城市溫柔以待——大渡口區用系列暖心舉措,為環衛工人撐起“保障傘”。
生活保障上,節假日專屬慰問品、夏季清涼物資與高溫補貼及時送達;針對住房難題,開通環衛工人公租房專屬申請渠道,已有14人成功入住;作業休憩方面,全區建成投用54座“勞動者港灣”,配備沙發、冰箱、空調、微波爐及常用藥品,其中8座引入智能感知設備,實現24小時開放。
這群“城市美容師”的付出值得被看見、被尊重。一句感謝、一份自覺(不亂丟垃圾、做好分類),便是對他們最溫暖的回應,讓平凡堅守與城市溫情雙向奔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