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鞋匠手中線,縫補歲月痕。一錘一銼間,舊鞋煥新生。”
修鞋,這一曾充滿生活情懷的古老行當,如今雖漸漸淡出視野,但仍有人執著堅守。老鞋匠蒲遠中就是其中一位。在春暉路街道古渡社區的古渡春色小區大門處,有個不過兩三個平方的流動攤位。59歲的蒲遠中在此堅守了十二年,一把遮陽傘撐起一方小天地,幾張小凳供人就坐,帶滑輪的工具柜一打開,各類工具便齊齊整整呈現在眼前。

蒲遠中正在修鞋子
2012年,蒲遠中一家搬來這里,這個簡易的修鞋攤便隨之扎根,成為附近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民站點。每天早上8點,蒲遠中都會準時出現。他利落地撐開傘,擺好板凳,然后系上那條因常年使用而顏色深沉的圍裙,仿佛戰士披上鎧甲。只見他熟練地從工具箱里取出菱錐、縫線針、割皮刀,還有那臺陪伴他最久的手搖補鞋機,動作不緊不慢,卻帶著一種匠人特有的沉穩節奏。這身行頭和他手上的老繭,無聲地訴說著他與這門手藝近四十年的情緣——早在1985年,年輕的蒲遠中就覺得修鞋“簡單,不難,自己也感興趣”,于是便學了這門手藝,懷著進城謀生的樸素愿望,便從四川來到了重慶,最終在古渡春色小區安定了下來。
蒲遠中話很少,見到來人,多是抬頭一個樸實的微笑,輕聲問一句:“修鞋?”得到肯定答復后,他便接過鞋子,低頭端詳,眼神專注。開膠、斷底、磨損……鞋子的一切“傷病”在他眼中都清晰明了。無論“病情”輕重,到了蒲遠中手里,總能“煥發新生”。攤位雖小,卻解決了居民們“足下”的大問題。
一位老主顧拿來一雙鞋底幾乎脫落的皮鞋,蒲遠中接過來,用手指在開裂處細細摩挲,診斷“病情”。隨后,他拿起割皮刀,精準地削去老化的殘膠,露出新鮮的粘合面。上膠后,他用夾具將鞋底和鞋身牢牢固定,動作一氣呵成?!暗玫饶z干透,才牢靠?!彼p聲解釋道。對于側面開裂的運動鞋,他則會換上更粗壯的尼龍線,將鞋子卡在補鞋機的托架上,腳踩踏板,手拉線繩,伴隨著“噠噠噠”的清脆聲響,針線便如游龍般在鞋面上穿梭,針腳又密又勻,比原來的做工還要扎實。
“修鞋這個行當,做的就是回頭客?!逼堰h中話不多,但這句話卻道出了他生意經的核心——誠信與質量。正是憑著一流的手藝和實在的為人,他的攤位前總是不缺顧客。大家信任他,不僅因為他的手藝,更因為他那份老實誠懇的品格。收費時,他總是報個實在價,遇到老人或者看起來不寬裕的顧客,他常常只收取材料費。
這份質樸的善意也延伸至社區活動中。每當社區舉辦志愿服務,蒲師傅的修鞋攤總會準時出現,義務為鄰里修理鞋子,一忙就是大半天。
“怎么能把這么一件事堅持下來近四十年?”“沒啥難的,就是用一萬天,做好修鞋這一件事,就挺好?!逼褞煾挡林掷锏墓ぞ?,想了一會兒,用他那慣常的、平實的語氣說道。正是靠著這份專注,他用一雙勤勞的手,撐起了一個溫暖的家,將兩個孩子撫養成人,而今孩子們也已各自立業成家,這也是他平凡人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事情。
蒲遠中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,他只是用一生中這一萬天,默默地修好每一雙鞋。真正的匠心,正蘊藏于這日復一日的專注與“一輩子一件事”的承諾之中。(全媒體記者 張涵菓 文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