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媒體記者 文琰
“您放心,后續用藥的劑量調整、醫保報銷的流程細節,我們都會跟你一一說清楚,要是記不住,這條紙條上我都寫好了,有問題隨時給我打電話。”近日,茄子溪街道江州社區工作人員甄莉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護人員,站在居民周女士的家門口說。這樣圍繞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需求開展的上門服務,早已成為甄莉日常工作中最尋常的片段。
自接手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服務管理工作以來,甄莉始終以黨建統領下的“三聯四訪”工作要求為遵循,用腳步丈量民情,用真心化解難題,為轄區特殊群體筑起一道溫暖的“安全防線”。
作為基層社區工作者,甄莉深知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服務管理工作的特殊性——既要精準掌握患者情況,又要兼顧家屬的情緒與需求,更要聯動多方力量形成服務合力。不久前,社區接到上級通知,有兩名新增轉入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需要納入管理。接到消息的當天,甄莉就立刻放下手頭其他工作,第一時間梳理患者的基礎檔案。“這兩位患者情況不同,我們得提前準備好,才能針對性開展工作。”在社區的小型工作會議上,甄莉對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護人員和社工說道。
隨后的幾天,甄莉牽頭組建了專項關愛走訪小組,多次組織成員碰頭溝通。她逐頁翻看患者檔案,將每位患者的年齡、病史、家庭結構、監護人情況等信息逐一標注在筆記本上,甚至特意詢問了患者的飲食禁忌、日常興趣愛好……“了解這些細節,走訪時能更快拉近距離,家屬也能更愿意跟咱們溝通。”同時,她還提前準備了厚厚的康復知識手冊,手冊里每一頁的重點內容都用彩色筆做了標記;針對醫保政策,她專門整理出適合患者家庭的報銷類目,打印成簡潔明了的宣傳單頁,確保家屬能一眼看懂。從資源聯動到前期籌備,甄莉的每一步都緊扣“三聯四訪”中“聯力量、訪需求”的要求,只為讓后續服務能精準落地、直達人心。
走訪工作啟動后,甄莉帶著小組成員挨家上門。起初,部分家屬因為擔心隱私泄露、害怕鄰里議論,對走訪工作帶有明顯的抵觸情緒。在走訪其中一位患者家時,開門的是患者的姐姐,她看到甄莉一行人,臉色瞬間有些緊繃,語氣也略顯生硬:“我家弟弟情況挺好的,不用麻煩你們過來,免得給別人看到說閑話。”面對這樣的情況,甄莉沒有急于解釋,而是笑著輕聲說:“阿姨,我們不是來‘調查’的,就是聽說您照顧你弟弟挺辛苦,想來看看有沒有能幫上忙的。您看這康復手冊里,有不少適合在家做的簡單訓練,對你弟弟恢復有好處,咱們一起看看?”
甄莉一邊說著,一邊翻開手冊耐心講解,時不時分享社區里其他患者家庭的康復故事。漸漸地,該患者的姐姐臉色緩和下來,開始主動說起照顧弟弟時的難處——“每天提醒他吃藥都要費好大勁,有時候他還會把藥藏起來”“去醫院復查每次都要花不少錢,退休金也不多,有點扛不住”。聽到這些,甄莉立刻拿出醫保政策宣傳單頁,用通俗的語言逐條解釋報銷范圍和流程,讓家屬清楚知曉在治療過程中能夠享受到的實惠和便利。
“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是一個家庭,用真心換信任,用行動護平安,做好服務是我的使命。”這是甄莉常掛在嘴邊的話,也是她踐行“三聯四訪”工作要求的真實寫照。在日常工作中,她從不追求形式化的舉措,而是把“聯資源、訪民情、解難題”融入每一個細節——為不識字的家屬手繪醫保報銷流程圖,在手機里設置患者服藥提醒鬧鐘,逢年過節給患者家庭送去生活用品;遇到家屬情緒低落時,她會像朋友一樣耐心傾聽、貼心安慰。
如今,經過甄莉和團隊的努力,兩名新增患者的監護責任已全部落實到位,家屬們不僅掌握了基本的護理知識和醫保政策,還漸漸形成了相互支持的互助氛圍。越來越多的患者家屬把甄莉當成了“貼心人”,社區里的居民提起她,都會忍不住稱贊:“有甄莉在,咱們社區這些特殊家庭的日子,過得越來越有盼頭了。”
甄莉表示,自己會沿著“三聯四訪”的工作路徑,堅守在基層崗位上。她計劃聯合更多志愿者力量,為患者開展個性化的康復活動;還打算定期組織醫護專家講座,讓家屬能學到更專業的護理知識。“只要能幫這些家庭多解決一個難題,多一份安心,我多跑幾趟路、多花點時間,都值得。”甄莉笑著說,她會繼續用真心守護每一位患者,用行動踐行基層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,為構建平安和諧的社區環境持續貢獻自己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