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黨建搭平臺 基層治理有成效
?
走進建勝鎮百佳園社區,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煒正在辦公室忙碌著,他的電腦,正停留在基層黨建智慧云服務平臺的界面上。
在沒有運用基層黨建智慧云服務平臺之前,有著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張煒意識到,點多線長、人員分散是大多數黨組織現階段的實際情況。于是,2017年12月,張煒主動承擔了區委組織部、建勝鎮黨委組織實施的基層黨建智慧云服務平臺試點研發工作,為平臺試點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和意見。為保障項目的推進,張煒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加班加點、全身投入,測試平臺運行情況。2018年2月,基層黨建智慧云服務平臺順利上線運行,百佳園社區率先在全區進行了試點。
經過百佳園社區試點實踐,張煒又提出,平臺應開設“網上辦事大廳”,讓居民和流動黨員在單位或家里就可辦理適齡兒童網上入學報名、生育服務證等12項民生事務,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。
“之前張書記帶著工作人員每家每戶地宣傳智慧云,社區到處都貼著智慧云的二維碼,我家每個人都下載了,聽說現在通過智慧云平臺辦理的業務越來越多了。”社區居民劉興平告訴記者,經過一年多的推廣,如今,百佳園社區的居民幾乎都會使用基層黨建智慧云服務平臺,黨建工作真正接了“地氣”。目前基層黨建智慧云服務平臺已在全區推廣使用。
基層黨建智慧云服務平臺帶來的便利,民勝村1社村民陳亞華最有話說。陳亞華是一名河道公益崗管理員,以前村委會對他的管理,主要是通過簽字的方式簽到和簽離,由于工作原因,有時他來村便民服務中心簽到或簽離時不能準時,造成漏簽,自從開始使用智慧云服務平臺,陳亞華便按要求在考勤點掃描平臺自動生成的二維碼進行打卡,免去來回奔波,打卡簽到十分方便。
群眾“碼”上反映問題,得到“碼”上解答。有了基層黨建智慧云服務平臺后,群眾的大事小情也有了更便捷的反映渠道。去年,群勝村村民在油府路太陽灣附近發現一輛停放的油罐車,沒有駕駛員和押運員,隨即通過平臺反映問題,并得到了及時反饋。隨后,群勝村相關巡查人員前往隱患點,消除了隱患。
在運用基層黨建智慧云服務平臺中,建勝鎮走在了前列。2019年來,建勝鎮已通過基層黨建智慧云服務平臺解決居民反映的各類問題50余個。
五品家園為主題 社區建設有特色
早上7點半,吃過早飯,建新社區居民鄧德芳到附近的菜市場購買新鮮的蔬菜、水果,再踱步到小區中庭花園,和老朋友們坐在一起遛娃、聊天,晚上還能一起跳跳“壩壩舞”。鄧德芳告訴記者,在這樣優美的環境里休閑娛樂、鍛煉身體,還有樓房住,生活越來越好,不愁吃穿,在以前根本不敢想。
“今天社區有‘和美’課堂,邀請了志愿者達人來和大家分享參與志愿活動的經歷,一會兒都去聽哦。”“要得,聽完我剛好就去參加今天的合唱團訓練。”鄧德芳和她的朋友們,以前是住在一個村里的農民,搬到建新社區后,剛開始大家都有些不習慣。“那時還有些在農村養成的不文明習慣,但是社區給我們安排了很多新市民課程,開展了很多睦鄰活動,現在大家的好習慣都慢慢培養起來了,如今的建新社區就是一個和諧文明的大家庭。”
鄧德芳提到的“和美課堂”是建新社區的一大特色。據介紹,近年來,建勝鎮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建設以“書香品味、尚德品性、自治品行、康樂品質、宜居品相”為載體的五品家園,突出社區特色主題,通過建設“和善家園”“和美家園”“和愛家園”以及“七彩家園”,積極打造特色社區,讓家家和睦為鄰,戶戶融洽而居,人人奉獻愛心,共譜和諧新社區。

據悉,建勝鎮的四個社區里,回龍橋社區以“和善家園”為主題,按照“以和為貴、鄰里善行”的理念,讓人人參與“以和為貴、鄰里善行”行動;建新社區則是“和美家園”主題,以“和”為基調,以“美”為追求,努力創造家庭和睦、鄰里和善、人人和愛、社區和諧的文化之境;在百佳園社區,“和愛家園”是建設主題,傳播“和愛”文化,實施“和愛”行動,建設“和愛”家園,共享“和愛”生活,努力把百佳園社區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備、服務功能完善、居民自治管理,人居環境美好、人文精神美好、百姓生活美好的“和愛”家園;新雨社區以“七彩家園”為主題,秉持“新雨一家親,鄰里一生情”理念,以“服務七彩人生、建設七彩家園”為目標,實施“紅、銀、青、粉、金、橙、綠”七彩服務,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獲得感和滿意度。
商會提供法律援助 職工戴上“安全帽”
2011年8月,建勝鎮商會成立。這個由建勝鎮轄區企業和有關人士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商會組織,目前有商會會員52名,從企業經營、員工管理等多個方面,給予了企業全方位的支持。
近年來,鎮商會在區委統戰部、區工商聯的關心指導下,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,堅持以“圍繞中心,服務大局,助推區域經濟發展”為宗旨,在組織建設、教育引導、服務企業、回報社會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,取得良好成效,得到了區工商聯及社會各界的認可。?值得一提的是,建勝鎮商會率先在基層商會中建立了法律援助隊伍,聘請律師作為商會的常年法律顧問,免費為會員單位提供法律服務。?

2017年3月,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斷了建勝鎮商會工作人員的工作,電話那頭傳來喧鬧的人聲和企業負責人著急的話語:“救命啊,工人把工廠大門全圍住了。”放下電話,商會立即安排人馬前往現場。原來,群勝村一家企業,在整體搬遷時準備裁員,當企業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工人進行補償時,有工人認為補償款不夠,就將企業工廠圍了個水泄不通,聲稱不加錢就鬧事。
好在商會平時對企業的法律教育很到位,企業第一時間向商會申請了法律援助。在商會工作人員趕往現場的同時,通知了法律顧問和鎮司法所相關工作人員。來到現場,工人們情緒依然很激動,時任鎮商會秘書長的鄧隆澤拖來一張桌子,和律師一起一腳跨了上去,站在上面向工人們解釋補償政策,說明企業是按章辦事,合理合規。聽了律師的解釋,工人們的情緒漸漸平息,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,漸漸散去,企業的危機也被成功化解。
像這樣的調解案例還有很多,近年來,建勝鎮商會先后參與協助處理會員企業糾紛兩百余起,為會員提供咨詢服務百余人次,凡鎮商會參與的糾紛調解成功率達100%,未發生因調處不及時導致的上訪事件,法律維權工作得到了市工商聯領導的高度肯定,其相關經驗在《中華工商時報》等媒體上進行過多次報道。
廁所小革命?農村大變化
“我家的這個廁所原來是旱廁,夏天那個味兒啊,還有蚊蟲到處飛,真讓人受不了。現在廁所改造了,水一沖,什么氣味都沒了,我家廁所也能像城里人家一樣干凈了。”說起廁所改造,家住建勝鎮四勝村的村民余有全十分感慨。與以往傳統旱廁“一個土坑兩塊磚”的邋遢模樣不同的是,余有全家的廁所整體外形美觀大方,內部空間開闊敞亮,而且還有水沖設施,既干凈又方便。

“小康不小康,廁所算一樁”。農村改廁看似小事,但關系著農民生活質量,農村衛生環境,群眾身體健康,往大了說還關系著農業農村發展,直接回應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是“天大的小事”。去年開始,建勝鎮把農村“廁所革命”作為一件大事來抓,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?,積極推進農村改廁,改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。
鎮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,分管領導具體抓,成立改廁工作領導小組,各村落實一名專人負責改廁工作。組織各村進行現場技術培訓,明確具體做法和標準要求。同時聯合村委會、各村社長挨家挨戶入戶調查,實地查看,對照改廁標準合理規劃,統計數據,建立統一改廁臺賬。通過村院壩會、村民代表會、黨員大會等形式,動員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提高對農村改廁的思想認識,破除陋習,大力宣傳農村改廁是改善人居環境和預防疾病的有效辦法,轉變農戶的思想觀念,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行為方式。
村民余有全高興地對記者說:“廁所改造后有了門窗,粉刷裝飾了屋頂墻面,蹲槽被沖水便池取代,敞亮的環境讓人如廁格外舒心。在廁所外部,還修建了三個相互連通的糞池,糞水經過發酵處理后,可直接變成無害化肥料。破除農村人蹲‘茅坑’的陋習,我們打心眼里感謝改廁政策。”
據悉,按照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一部署,今年6月開始,建勝鎮對轄區所有行政村(除新建村、建路村已征占)進行衛生廁所改造,到?9月,共計改造了農村三格式化糞池135戶,修建衛生廁所720余戶,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5%,農村衛生環境得到有效改善,村容村貌大幅提升。
推行“河長制?” 一灣清水入畫來
近日,記者來到群勝村伏牛溪畔,只見溪水蜿蜒而來,潺潺而過,河道兩側,綠樹成蔭,好一片開闊景象,誰曾想,2年前這里還是一條臭水溝。
說起伏牛溪河從濁到清的變化,今年67歲的村民彭安康告訴記者:“我年輕的時候,伏牛溪清澈見底,水可以直接喝,夏天可以下河消暑戲水、摸魚。后來這附近有了工廠,水就越來越臟,到處是垃圾,溪水甚至是五顏六色的,住在邊上的人家簡直開不了窗。現在伏牛溪整治了,溪水清亮多了,快變回我年輕時候的樣子了。”

盡管當天河段狀況良好,但在此巡河的村黨委書記楊秀木卻坦言:“還是很有壓力。這里村民密集、企業眾多,很容易出現生活垃圾亂丟、工業污水亂排現象。我們只能多巡查,及時發現問題,整改問題。”
據建勝鎮相關負責人介紹,自2017年推行“河長制”以來,建勝鎮落實河道專管員12名,建立“河道專管員日巡查、村河長周巡查、鎮河長半月督查”的三級聯動巡查機制,助力問題發現、盡職盡責督促問題整改,目前共開展巡查3900余人次,發現并整改問題22個。
為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,改善人居環境,建勝鎮按照“問題在河里,根源在岸上”治河理念,因河施策,加強水資源保護,制定印發“1個總方案+3個‘一河一策’分方案”的河長制實施方案,在伏牛溪流域推行“點守線管面聯動”工作法,在長江流域推行“四嚴四聯動”機制,在陳家郭水庫實行“專人巡、協同管、共推進”管護措施。如今,建勝鎮轄區各流域,已經不復昔日的臟亂差,只有碧波蕩漾,美景如畫。(記者?張涵菓?文琰)